“大国工匠”之“军工匠人”
——“大”装备里的“小”人物
9.3阅兵,多型国产武器装备重磅亮相,震撼人心,而在这些武器装备的背后,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军工匠人。偏僻的军工厂枯燥寂寞,却有这么一群人——
他们岗位特殊、技艺过人、身份平凡;
他们精工细作,毫厘之间追寻造物极致;
他们默默无闻,平凡岗位深藏报国雄心;
他们是“大”装备里的“小”人物,方寸之间铸大国神工!
他们是阅兵装备的铸造者,千锤百炼磨国之重器!
大国工匠:方文墨
用手打磨“飞鲨”战机零件 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
【岗位】中航工业沈飞公司14厂高级技师
【匠人心语】“我不能违背我自己的初衷,我想为我们的航空产品保驾护航,来做一些我自己能做到的事。”
在今年9.3阅兵的装备中,飞过天安门的5架歼-15(“飞鲨”战机),有不少的核心零件,出自方文墨和他的班组成员之手。在工业化时代,尽管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,但是有的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、加工精度高、难度大,还是需要手工打磨。不靠眼睛,纯粹凭手感,加工出一样完美的产品,方文墨的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。
教科书上,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。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,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,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。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——“文墨精度”。
大国工匠:李世峰
用榔头和飞机对话 一把榔头为国产战机打造身躯
【岗位】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钣金工
【匠人心语】“我觉得真正的高手永远不存在,永远都是在朝高手走的路上。越干越学越害怕,发现自己不会的太多,不懂的太多。”
李世峰,一把榔头为国产战机打造身躯,一架战机中40%-70%的零件出自他手。在9.3阅兵的空中方队中,五型参阅飞机上安装了他和他的团队亲手制造的机身零件。
歼轰-7A、轰-6K等战机机身大部分零件由于形状特殊、独一无二,且需要将减重细化到每一克,手工打造精密零件是世界通行操作方式。李世峰能将薄如纸、硬如钢的褶皱铝合金板敲击的像丝绸一样服帖,精度误差控制在0.02毫米,被称为“第一榔头”。
大国工匠:徐立平
为火药“整形” 在导弹和火箭上雕刻火药
【岗位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火药微整形师
【匠人心语】“再危险的岗位也要有人去干,每当看到神舟飞船上天,送了宇航员上天,嫦娥上天,每当看到我们的一些杀手锏武器在天安门前通过的时候,我们心里充满了,可以说是无比的自豪感。”
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,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。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,最难的工序之一,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,也就是雕刻火药。徐力平负责用钢刀雕刻固体发动机火药,从业28年,零失误。今年的9.3阅兵中,不少导弹发动机火药就是徐立平亲手雕刻的。
雕刻火药极其危险,稍有不慎擦起火花就会引起燃烧,甚至爆炸,而徐力平就是这样一个天天与火药打交道的人。导弹发动机火药表面精度决定导弹的射程精准,雕刻过程中若超过误差范围就可能引起爆炸。0.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,而徐力平的雕刻精度不超过0.2毫米,比两张A4纸还要薄,堪称完美。
大国工匠:卢仁峰
独臂造铁甲 单手焊接坚固“铁骑”
【岗位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首席技师、内蒙一机集团大成装备公司焊工
【匠人心语】“我这些年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程,多少别人干不了的材料都让我来攻克,这种事金钱是换不来的。”
坦克装甲车拥有着坚固的身躯,甚至足以阻挡炮弹的攻击。而这样的钢筋铁骨是用一块块的钢板焊接而成的,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是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首席技师、内蒙一机集团大成装备公司焊工——卢仁峰。2015年9月3日,国产坦克装甲车辆组成的突击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,包括99A型主战坦克这样的一批明星装备,都出自卢仁峰所在的焊接车间。
卢仁峰曾遭受重大的人生打击,左手被剪板机切掉。失去一只手,还能像普通人一样干焊接吗?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都很怀疑。而他愣是靠着特制手套、牙咬焊帽的办法,不仅恢复了焊接技术,还在技能大赛中夺得不错的名次。如今,上千辆战车上运用了卢仁峰创造的焊接技术,“独臂焊侠”的称号屹立不倒。
大国工匠:张新停
把关弹药精度 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确保弹无虚发
【岗位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、西北工业集团钳工
【匠人心语】“我们虽然说做的是小小的工装,但是我们肩上的任务、担子,我觉得确实还是很重的。”
在9.3阅兵中有这样一种装备,个头没那么大,在阅兵中甚至看不到,大装备却都离不开它,它就是让武器装备完成最终作战任务的各种弹药。要让每发弹药都完美地达到设计要求,在生产过程中就要给它立规矩、严把关,而这位“把关人”,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、西北工业集团钳工——张新停。
张新停所在的工厂主要研制和生产多种型号的弹药,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配备在9.3阅兵中的99A主战坦克、155自行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上。这些弹药要想做到精准打击,有效摧毁目标,从各个零部件到总装完成,都需要使用特殊的测量工具,来保证它们的精密度。张新停就是制作这些量具,给弹药把关的人。在他做出的近万件测量工具的计量单位里,没有毫米,只有千分之一毫米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。就是这样的精度,确保大国重器弹无虚发!
大国工匠:洪海涛
把关导弹点火 靠手感、眼力把高低差控制到0.01毫米
【岗位】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车工
【匠人心语】“现在干活要能达到的是,车床和人合一,能达到这样才能把活儿干的很好。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去现场感受一下发射,点火倒数从十到一的那种感觉。看看我们生产的产品,会感觉到非常自豪。”
在导弹发射的现场,最牵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发动机点火的瞬间,它直接决定着导弹发射的成败。洪海涛就是这样一个用车床雕琢导弹点火器的人。他用车床削生鸡蛋练就过人手感,21年磨练,机床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。
控制导弹发射巨大能量的总开关,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点火器,洪海涛要打磨的,就是点火器上的点火孔。点火孔空间狭小,只能容下一颗黄豆粒,里面的贴合面必须达到95%以上,点火孔表面的高低差需要控制到0.01毫米以内。这样的精度靠什么保障?靠的就是洪海涛的眼力和手感。凭着感觉达到百分之百和机器测量度一致的程度谈何容易?而这,便是大国工匠。
大国工匠:巩鹏
用双手提高导弹打击精度 在0.2毫米零件上打孔小菜一碟
【岗位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钳工
【匠人心语】“平时要是没事喊‘祖国万岁’,有点别扭。但在那时候,不知不觉就脱口而出,大家都喊‘祖国万岁’。祖国现在真的强大了,希望产品越来越多,军队越来越强大,国家越来越富强。”
提起导弹,大家都会把它与“高精尖”联系在一起。但正是因为导弹技术太高新、太尖端,很多零部件的加工无法通过自动化机床来生产,必须手工打造。在9.3阅兵方队中,有六个型号导弹的关键部件打造需要借助高超的手工技艺。巩鹏就是一名拥有这一手工绝活的普通钳工。一枚导弹拥有数万零件,安装零件最小的螺孔不到0.2毫米,巩鹏精于在导弹零件上打孔,27年保持“零失误”。
直径0.2毫米,这是两根头发丝的粗细,而巩鹏却能在上面用电钻精准打下一个孔,导弹上零件安装时最小的孔就是这么大。别看它小,稍有一丝偏差,就会影响导弹打击的精确度。这样的绝活,对巩鹏来讲小菜一碟。别人叫他“大师”,他更愿意称自己是“普通人”。他唯一值得骄傲的,仅仅是能够把成百上千件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好、做精,作导弹上一个特殊的“螺丝钉”。
大国工匠:毛腊生
给导弹铸造“外衣” 和砂子打了一辈子交道
【岗位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
【匠人心语】“面对一个新产品来的时候,如果说这个难关我攻克不了,几天几夜都睡不好觉。所以说我现在还要学习。”
导弹和砂子,二者风马牛不相及,然而,有这样一位技工,他的工作是铸造导弹的舱体,但是他却和砂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。他就是给导弹铸造“外衣”的人——毛腊生。9.3阅兵红旗12导弹的舱体就出自毛腊生之手,这已经是他制造的产品第四次出现在共和国的阅兵庆典上了。
铸造导弹舱体,最考验功力的就是调配砂子制造砂模。毛腊生的工作就是为砂模造型、修型,砂模表面要求要光洁,气孔、裂纹一点也不能有,否则就是废件。完成这样的工作一天至少要蹲着作业七八个小时,毛腊生这一“蹲”就是大半辈子。如今,59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一线。
大国工匠:潘玉华
军工绣娘 在精密焊接岗位一干就是20年
【岗位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技师
【匠人心语】“真正看到我做的东西,谁在使用它,谁在进行操控,进行掌握的时候,心情真的是非常自豪。所以我觉得自己,对军工人要求会更加严格,更加苛刻,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来保障的。”
9.3阅兵,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。预警机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,完成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。我们国家军工、航天领域很多先进的飞机、卫星的零部件都是潘玉华一双巧手焊接出来的。
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。这是一种叫做“植柱”的重要工艺: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,焊接上千根细小的铅柱。一千多次重复却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,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。如今,潘玉华完成一块一千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小时。她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。这个身材纤瘦的“军工绣娘”,在军工精密焊接岗位一干就是20年。
评论列表